是消极还是豁达呢

过年这段时间没有学习了,也没有很多时间玩手机,心沉下来便能感受到自己真的有很大变化。


最初是我妈说我很喜欢说“无所谓”,什么都“无所谓”,“都可以”。睡觉前仔细想了想,我说这话其实并不是敷衍也不是不关心。这段时间的心境是我从来没有过的,我更倾向于认为我说“无所谓”是我不执着于这件事或这个东西,不是不喜欢,不是不想要,而是觉得,我喜欢我拿了又有什么意义呢,它有和没有对我有什么实质影响呢,“一切皆空”,它并不会永远属于我的,有了它并不会让我实现什么重大目的……以上想法只是我分析我的心境的解释,现实中当事情发生时脑子已经完全是“无所谓”了。

究其原因,其实从上高三开始我独处时光变多之后性格开始慢慢发生变化,大一上学期开始定型,变得更沉稳更喜欢和自己对话。首先是从对人际关系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,开始觉得:人总是要分别的,不用太执着于朋友的离去,身边有一二可以说话的人就可以,除了最亲近的朋友,其他人可以不刻意维持关系。从那时起我对大部分人都已经是一个偏冷淡的态度了,但还是会有很多执着的事情,比如好朋友的分别,重要日子的仪式感等。然后是从暑假开始,学会了观“四念处”,刚开始观会意识到很多执着是没有意义的,很多事情更是没有必要花时间的。那时感觉整个人松了一松,少点执念心情会更好,对待事物的心态豁达了很多。开学了之后其实是没有下意识继续观了,每天上课学习下课和朋友玩乐,潜意识里觉得我还是以前那个喜欢和喜欢的人社交的人(哈哈好绕),是在家待了两个月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心境。

举个最近的例子,以前对于春节,我会很执着与仪式感,我一定会在除夕洗完澡穿上全套的新衣服(近年没有全套),换新洗漱用品;妈妈会拖地收拾完成大扫除的最后工作,爸爸不知道在干嘛,除了去年在我的哭闹坚持下实现了全家一起看春晚,我有印象的近五年都是我自己一人坐在沙发上独自感受春晚的氛围。从前都会很在意啊,觉得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,如果没有做到这个年过得就不够完美,现在已经不是这样想了,无所谓都是无所谓的,可以没有新衣服,可以全家不看春晚(我还是看了六七个节目的),少点仪式感有什么实质性影响呢?没有的。那就无所谓了。写不写对联无所谓,年夜饭吃什么无所谓,花街去不去也无所谓。

现阶段做什么是有意义的?我想这个问题的回答我几年来没有变过,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素养为目标,学到真才实学为目的,考高分为去到更高层次的手段。无论如何对于学习我不会无所谓,因为这是很符合我的价值观追求的事情。

对于其他的呢,想法还没有稳定,时时反思寻找一个度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