尖烽时刻复赛总结
拖了好久好久啊……
对于复赛的模拟系统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了,上课时的个人赛和团队赛时已经把界面和注意事项弄得很熟悉了,先发优势很明显。
在校赛的时候很多地方做得很粗糙,也能取得一个较好的成绩,在复赛中对于很多操作和市场变化带来的机遇挑战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这是一个卖车的比赛,类别是global challenge。与初赛的不同是,初赛只用管生产数量(好像无论设多少都可以)和定价,在缺货成本和库存成本,利润和销量之间权衡。可以决策的地方很少。
以下我将从决策的几个板块分别talk一下——
生产
复赛的生产是需要通过建厂来约束的,单价随着累计生产量和市场环境而变化,可以在自产和外包之间权衡。开头可以建厂,但幅度不要太大,因此市场增长很慢大家都有大量库存。我们开始时根据校赛错误判断,建厂太多、产能太大,有点吃亏。
人力资源
人力资源要根据未来几回合的研发(也就是战略)做决定,不能一回合全裁了下回合再大幅度招人,这样的招聘和裁员成本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。
开始的几回合大家都是赚不到钱的(我看了其他市场也是这样),因此要在细节处下功夫,能省则省,越早盈利、越早分红肯定是越好的。
有一个bug是,在本回合工资和员工数量是有一个约束关系的,比如5000元工资最多只能招5000员工,这样就导致本回合不能压工资。但是当你已经拥有了这么多员工,你就可以无限压价了,比如我上回合有了5000员工,我这回合就可以把工资调为1也可以维持这个员工数。当然这种方法有弊端,比如会使研发效率持续降低,然后会有大量的雇佣和裁员成本。但好消息是把这些成本加起来也会比正常情况划算很多。因此有人在第一回合直接把研发人员拉到1w,在第二回合降工资
研发
研发的话,功能自己研发,技术就不太建议自研,直接买会更划算。我们是在第6回合同时进入电动和氢动市场,美国内燃+氢动,中国混动+电动,欧洲内燃+混动,第7和8回合美国混动+氢动,中国电动+混动,欧洲电动+混动,这些决策是根据市场前景以及我们在各个市场已有市场份额和利润,再根据我们的生产情况来决定的。生产情况即要考虑哪个国家生产什么,怎么安排运输比较合理。
也不一定要开发电动和氢动,比如我舍友那组没开发也拿到了他们市场的第一。
营销
营销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。首先是要找到每个国家每个车类别最高组的利润,分析他们的策略是什么,比如(随便说的,事实上不一定)混动车价格高于平均,功能与平均持平能达到利润最大化。然后根据我们上回合的市场份额作出营销重点,如果份额高于平均用扩大用户群最好,品牌营销是万金油。
财务
财务开始两回合大胆借长贷,因为会亏得很严重。内部贷款一定要均衡,或者可以美国中国放多点,因为美国要建厂,中国本身利润低,这两个国家比较容易出现亏损。后期赚钱后也建议还长贷,我们一开始觉得长贷可以减税,但后来计算发现还是还完更好。最最重要的是回购股票和股利支付!!!每回合都要把留存收益全部支付出去!越早回购股票越便宜,相同的钱回购的数量更多,同时股利支付的好处也是累计的,越早支付的股利叠加的次数越多。哪个更好我没有明确的答案(好像后期有了一个但是现在忘了),可以根据股东回报率的公式来判断。
心得体会
之前一直以为要自己算利润,直到第5还是第6回合前才发现有一个界面是告诉我们利润的!这样就可以很清晰的判断我们哪种车最赚钱。
对于我们的小组分工,我们因为是线上讨论,如果是共享屏幕一起看Excel效率会很低。
因此我们的决策步骤是:
- 每人分配一个国家,在开会前研究所分配国家的预计销量和定价。 (只有这项独立完成)
- 开会时每人轮流讲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,其他人提出意见进行修改。
- 针对各个国家的策略进行生产、人力资源和研发的调整
- 把已讨论出的营销结果,由共享屏幕者输入系统
- 由前面决策得出的预计利润,调整内部贷款、长期贷款和进行回购股票、支付股利等决策。
说一个挺多市场出现的一个情况,估计他们是有人指导的。
我们市场有一个组从第一回合开始义无反顾地开通电动,且自己生产。要知道开始时电动市场的份额超级超级少,自己生产无敌贵,但他们还是坚持,即使特别亏,亏了6个B仍要坚持。直到第6回合我们的疑惑解开了,他们组从第4到第6回合的排名分别是第8到5到4,且利润迅猛增长,在第7回合他们每股盈利9.5,我们6.25……电动在第五回合之后市场迅速增长,他们凭借着早期的制造优势,可以超低价生产大量的电动车,他们的售价甚至比我们其他组的成本还低。他们通过超低价和超大量的销量,压缩其他组的电动份额(他们在第7回合27%)。薄利多销也使得他们利润很高。电动真的很赚钱,即使我们的份额很小,也赚的比内燃混动要多。在第7回合他们的累计股东回报率攀升到了第二,与我们仅有1.19%的差距。那一晚我超级超级紧张,很怕我们维持了6局的第一到最后被夺走。在最后一回合我们的利润也是不如他们的,可能因为我们前期融资方面做得好,累计效应比较大(他们亏了好多回合,前期根本发不了股利),回报率我们25.92%,他们24.71%,我们以1.21%的微弱差距锁定胜局!
我们运气比较好,这个有策略的组在小的方面做得不够好,在其他市场有很多这样的“黑马”用这种策略在最后关头获得了第一。我并不欣赏这样子打的组,很明显他们有过来人指导,知道后几回合的市场前景可以支撑电动崛起,正常组根本不敢这样搏,对于其他正常路子打的组不公平
就这样吧,写了两个多小时了。目前还没想到写这一篇文章的意义。可能还有一些心得没有写出来,以后想起又觉得重要再补吧!同一个系统累计玩了20回合真的会有点疲倦呢,虽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,虽然我们也不断有新的体会,但总的来说还是不愿再玩了,也因为难逢对手。